中国历史分合大势
【课程编号】CH17
【课程描述】
《三国演义》开篇称“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孙中山讲“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看清“天下大势”或者说时代潮流对于一个民族、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甚至个人的进步和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历史分合大势》以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为明线,简明系统地描绘了中国历史的分合大势,深刻揭示了分分合合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动力机制。
【课程目标】
1. 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古及今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和关键历史事件。
2. 理解中国历代疆域变迁背后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因素和动力机制。
3. 从中国历史分合大势中感悟国家治国方略和方针政策对企业治理的启示。
【基准课时】1天
【授课方式】专家讲授
【授课对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课程纲要】
|
一、中国之争 |
|
1.正统与僭伪 岛夷 索虏 南北朝 |
|
2.中原与周边 |
|
3.中国与外国 |
|
4.China, Central Empire |
|
二、疆域与领土的区别 |
|
1.领土是以明确的主权为根据的,但疆域所指的境界就不一定有非常完全的主权归属。 |
|
2.疆域一般只指表层的陆地和水面,不像领土那样延伸到它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 |
|
三、疆域的类型 |
|
1.正式行政区 |
|
2.特殊行政区 |
|
3.军事驻防、屯垦区 |
|
4.民族或地方自治 区 |
|
5.实际统治区 |
|
6.“称臣纳贡”应具体分析 |
|
四、苏联领土(2240万平方公里)的形成 |
|
1.10世纪后半叶,东斯拉夫人中的基辅罗斯兴起,罗斯王公斯维托斯拉夫及其子建立国家; |
|
2.1223年被蒙古军占有,成为金帐汗国一部分; |
|
3.14世纪后,莫斯科公国兴起;15世纪后期伊凡三世建俄罗斯帝国; |
|
4.16世纪后半扩大至伏尔加河地区; |
|
5.1775年取得黑海北岸;1683年夺取克里米亚; |
|
6.17世纪扩张到亚洲,18世纪进入远东; |
|
7.19世纪侵占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
|
8.二战后形成最大领土。 |
|
9.领土一般有明确的界线,而疆域的界线往往很不明确,当时也是如此。 |
|
10.领土的拥有者都有明确的领土意识,疆域的拥有者却未必有主权意识,往往根据各自的标准来作出判断。 |
|
11.疆域也是一个政治概念,不能用文化标准来判断其范围 |
|
|
|
|
五、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 |
|
1.正式行政区 |
|
2.特殊行政区 |
|
3.军事驻防、屯垦区 |
|
4.民族或地方自治区 |
|
5.实际统治区 |
|
6.“称臣纳贡”应具体分析 |
|
六、生产力的发展 |
|
1.农业区的形成和扩展; |
|
2.牧业区和形成和扩展; |
|
3.农业与牧业间的相互依赖; |
|
4.内地与边疆处相互依赖; |
|
5.地理障碍的克服 |
|
6.土地与资源利用的扩大和深化 |
|
七、顺应历史潮流的政策 |
八、落后腐败导致国土沦丧 |
|
1.闭关锁国的影响 |
|
2.东北封禁的教训 |
|
3.“四裔”观念的消极影响(库页岛) |
|
4.帝国主义瓜分和大国交易的牺牲品 |
|
|